
寻觅斋宫丨不报时辰的太和钟
伫立于斋宫外城东北角的绿顶琉璃瓦双层建筑,是建造于明永乐年间,又重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钟楼,其中二层悬挂一口素面大钟,名为太和钟。《天坛公园志》中记录:“太和钟通高2.8米,厚10厘米,直径为1.55米,钟钮为海水流云纹。钟体致密坚固,声音浑厚有力。”
太和钟最初建造于明洪武时期,乃是仿制宋景钟形制铸造,用于王朝祀典礼乐。明永乐时期,朱棣迁都新都,营造北京天地坛,造法 “悉如旧制”,依然在斋宫东北角建钟楼,悬钟亦名“太和钟”。至清时仍沿用明代旧制。
中国历来讲究“晨钟暮鼓”,各大城市之中钟楼鼓楼相对而立,晨时鸣夕时响,向大众报时。但斋宫钟楼的太和钟却并非报时工具,乃是天坛祭祀礼器,为明清时期皇帝亲祀天坛时使用。每当太和钟鸣,意味着祭坛内外的百官、执事人员各就各位、各司其职。待听闻钟声,依次按序进入祭坛,等候祭祀大典的到来。
除了提醒诸位陪祀大小官员,太和钟还担负着伴驾重任。清代文献中有载,皇帝大驾卤簿自午门出,到天坛时,銮仪卫登上斋宫钟楼,鸣钟迎接圣驾。祭祀当天凌晨,皇帝斋戒完毕,起驾前往祭坛祭天时,銮仪卫就再次登楼鸣钟。皇帝登上祭坛行礼时,钟声停止;祭典结束,皇帝升驾回宫,钟声则再次奏响。钟声伴驾,虔祀上天,太和钟一响,预示着祭祀大典的开始与结束。
